香港上一輩的長者朋友,大部份都經歷過刻苦的生活,形成堅毅的性格,對膝關節炎所帶來的痛症,多數人認為是年紀大的必然狀況,又或會認為稍事休息即可,如非「寸步難行」,不會主動求醫。有些長者會因膝部痠痛不適而拒絕運動及減少社交,造成「因痛不動,不動而致痛」的惡性循環!亦因社交生活減少,朋輩鄰里關係日漸疏離,令「改變」的動力更加低。最後,連獨立外出的信心亦下降。
事實上,膝關節炎是年長人士最常見的退化性骨骼疾病,香港中文大學一項調查指出,香港目前50歲或以上的人士當中,分別有 17% 男性和 24% 女性有長期膝痛。另外,有分別 7 % 男性和 13% 的女性被診斷為膝關節炎。隨着人口老化和生活習慣改變,預測這些數字會逐步上升 1。膝關節炎成因有很多,包括創傷、遺傳基因、肥胖、累積勞損等,導致關節內的軟骨出現磨損等。如果發現膝部有磨擦聲、走路或屈膝時感到痛楚、早上膝部僵硬、關節腫脹等都是一些早期的徵狀。如能在退化徵兆出現初期,透過非藥物療法和生活模式改變,可有效控制膝關節痛,延緩惡化。
筆者認識街坊張女士 (化名),她受左膝關節出現腫脹疼痛困擾已有一段時間,她形容生活是「見步行步」。中心護士 (個案經理) 利用視覺類比量表 (痛楚) 作評估,痛楚指數達 8 分 (總分為 10 分)。雖然她已輪候政府的物理治療服務,唯輪候期長達近兩年!個案經理於是即時轉介至計劃的註冊物理治療師,透過下肢強化運動及冷熱敷治療法,協助張女士緩解痛楚,經過兩個月訓練後,左膝腫脹明顯改善,膝蓋前後移動幅度較接受訓練前大很多,而痛楚指數亦降至 3 分。在膝痛改善後,她的心情變得放鬆,形容現在能隨心所欲處理家務,開始願意參與不同的運動班,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,結識更多朋友。
過程中註冊社工會協助痛症患者學習辨識痛楚與情緒的關係,理解疼痛雖然不能即時解決,但可以管理好情緒,同時鼓勵病友調整心態,將重點放於學習與痛症共處,以緩減緩痛及增加自我照顧能力為目標,協助病友重拾自信與動力。
|
![]() |
治療前 (攝於 2020 年 1 月 24 日) |
|
![]() |
治療後 (攝於 2020 年 3 月 24 日) |
1. 有痛楚時嘗試分散注意力,例如深呼吸,進行伸展運動等
2. 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,勿讓生活只環繞著「痛」
3. 多參與社交活動
4. 有負面情緒時,不要獨自承受,可與家人或同路人分享
5. 接納自己的不足,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協助
當體重增加,膝關節負荷亦隨之增加,長遠對膝關節做成難以逆轉的傷害。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社區及家庭醫學系於 2000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,當中約 64% 患有膝關節炎的人士屬超重人士,而超重人士患上膝關節炎的機會比正常體重人士高出 5 倍2。研究報告指出,如肥胖人士能減少 10% 的體重,膝蓋疼痛已經可減少 50% ,避免膝關節長期承受負荷。要做好體重管理,減少膝關節炎的發生,飲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,以下是註冊營養師建議的小貼士︰
1. 攝取充足的奧米加 3 脂肪酸︰
奧米加 3 脂肪酸為不飽和脂肪酸,有減少炎症及降膽固醇的作用,能有效預防關節炎及心血管疾病!建議每星期二至三次深海魚,如三文魚、吞拿魚、鯖魚等; 果仁和種籽類食物,如合桃、亞麻籽等,亦同樣含豐富奧米加 3 脂肪酸。
2. 選取低熱量高纖食品︰
平日應選擇低糖、低脂的食品,進食肉類時可以去皮和脂肪,盡可能避免進食含飽和及反式脂肪的食物,以降低患上心血管病的風險。而高纖的食物可增加飽腹感,幫助減重人士有效控制進食的份量,建議多選全穀類食物、以豆類代替部份肉類,並每日進食充足的蔬果。
3. 注意進食的次序及速度︰
在進食的次序上,減重人士可考慮先吃蔬菜,後吃飯和肉的原則,利用蔬菜增加飽腹感,能減低進食肉類的數量,從而降低熱量及脂肪量的吸收。而減慢進食的速度,一方可細心品嚐食物原有的味道,同時讓大腦有充足的時間釋出飽足的訊息,有助控制進食量,避免過量進食的情況。
綜合以上飲食建議,營養師製作了一個有助減重和預防關節炎的餐單。此餐單加入了含豐富奧米加 3 的果仁和三文魚。每餐亦添加了高纖的食物,例如早餐內加入了香蕉和麥皮、午餐以雜菌蒸雞,以藜麥配白飯,晚餐的白飯也加入菜粒,並以冬瓜作湯品,小食方面亦加入了車厘茄。至於肉類方面,營養師也選擇了較低脂的去皮雞腿和瘦肉,烹調方法亦以較低脂的蒸、焗和滾為主。
在平路步行時,膝部所承受的壓力為個人體重的 2 至 4 倍,故日常保護膝部十分重要。為要減慢膝部勞損及退化的情況,進行大腿肌力的訓練可增強其肌肉力量,減輕對膝部帶來的壓力。透過伸展大腿的肌肉群,可提升下肢靈活性、活動幅度及肌肉的柔軟度,而強化四頭肌有助提升肌肉力量及減少膝痛。
初階(適合初學者) | |
![]() |
![]() |
坐在穩固的椅子上,右腳伸直,腳跟要着地,腳趾向上,上身向前傾。 |
進階 | |
![]() |
![]() |
站立,一邊腳稍微踏前,腳跟着地並腳趾向上。後腿微曲,上身向前傾。 |
初階 |
進階 |
![]() |
![]() |
用橡筋帶圍繞腳跟,向上拉起 |
用手抓住腳跟,向上拉起 |
初階 | |
![]() |
![]() |
站立,將一邊腿抬高,然後緩慢地放下而不着地,再抬起。 |
進階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坐在穩固的椅子上,與椅背保持距離。將右腳伸直,抬高,然後緩慢地放下而不着地,曲膝,再伸直抬起。 |
初階 | |
![]() |
![]() |
雙腳與肩同寬站立,緩慢地下蹲至曲膝45度,再站直。 |
進階 | |
![]() |
![]() |
單腳站立,緩慢曲膝下蹲,再站直。 |
註冊物理治療師建議初學者可先嘗試初階的動作,所有訓練都需要循序漸進,以免過急地增加訓練的強度,令膝關節炎的症狀惡化。若大腿肌肉乏力或感到膝部不適,建議平日多做低衝擊運動如游泳和踏單車,而減少進行衝擊性的運動,如跑樓梯和打羽毛球。
註冊職業治療師建議可歸納家居常用與不常用的物品,把常用物件放在就手的當眼位置,底層和頂層留作放較少用的物品。此外,可考慮購置扶手椅、在座廁旁安裝扶手、使用坐椅加高墊等,協助發力及減少膝關節的活動幅度需求。如有需要,可因應個別情況設計訓練,練習日常生活做家務時關節保護的技巧,如何用正確姿勢發力,並把適度的體能活動融入日常生活、工作和娛樂中,以紓緩膝關節炎帶來的痛楚。
註1及2:
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. (2001). Osteoarthritis in Hong Kong Chinese - Prevalence, aetiology and prevention [Press release]. 6 March. Available at http://www.cuhk.edu.hk/ipro/010306c.htm ( 中文版為 -香港華人退行性關節炎發病、成因與預防研究)
資料來源: HK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