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至主內容
淺談中醫浸漬法-調和陰陽
2021-01-25
洗澡,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人一樣講究的事情,也是人每日需要做的事情。但你曾否想過沐浴除了清潔外,還有其他作用嗎?
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已有答案了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及“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”、“氣寒氣涼,行水漬之。”。從以上文可知,當人感受不同邪氣時,可以透過熱水浸浴,排出汗出,使邪氣能從汗而出。現時,沐浴法除了用作治療疾病外,還有預防疾病的作用。
常用沐浴法包括溫泉浴和足浴。溫泉性味較多,辛熱帶微毒,外浴(足浴)可溫通經絡、活暢氣血、化瘀舒筋,從而達致養生之效。足三陽和足三陰經脈交滙於足部,分佈了數十個穴位 (如下圖)。若長期睡前用加鹽的熱水適當浸泡,可刺激腳部穴位,可促進氣血運行,間接調節臟腑功能,具有增強體質的作用。
泡腳可激活足部的經脈
自製泡腳養生方法
泡腳的方法很簡單,先準備好一盆約七分滿的熱水(水位盡量要達到小腿肚中段的位置),約攝氏45至50度左右,加上溫經活血的中藥或約滿1-2大匙的鹽。當水溫很熱時可先將腳放在盆上薰蒸蒸氣,水溫可以接受時便開始浸泡,若水溫不暖可再加熱水,直至浸泡約20至30分鐘,浸泡時放鬆心情,緩和身體。
沐浴法重要之處為通調體內氣血運行。人體氣血運行順暢,才能聯絡臟腑,溝通內外,貫串上下,使人體達致平衡的狀態。
因各人體質不同,選擇中藥前可向中醫師查詢保健養生的意見。
黃逸倫 高級中醫師
基督教靈實協會-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(西貢區)
圖片來源: 香港01